胡焕庸线 Heihe-Tengchong Line

艺术家 | 周平浪 Zhou Pinglang

  • 胡焕庸线,即黑河-腾冲线,最早由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。随着中国西北部气候突变,不复汉唐时的温暖湿润,约形成于1240年代,直至今日,胡焕庸线东南面43%的国土面积上,依旧居住着94%的人口,而线的西北侧居住着大部分的少数民族。这让胡焕庸彼时发出感叹:“其多寡之悬殊,有如此者。”
      这条横跨中国的假想线,有着巨大的经济、环境和政治意义。从胡线被提出至今近百年过去,胡线两侧的巨大差异仍未动摇。除了胡线西侧人口稀少之外,两侧降雨量、人口、地理环境、农业经济、社会形态的各种错层关联,才是它背后的逻辑。早几年重新被舆论提及,直接原因是李克强总理的关注,据公开报道,他在城镇化框架中提出如何打破胡线的问题,即东西部发展不均,和上世纪末的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方向的。
      
      地处不同降水、地质结构交界处,胡线上地震、沙尘暴频发,但同时自然资源也相对比较丰富,比如矿产,全国划定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,东北占了21个;比如水利资源,胡线西南段分布的大型水电设施数量较其它地方更为密集。资源多了,人和外界的关系会更复杂。因为胡线两侧降雨量不同,基于游牧文明的少数民族则多数聚居在不适合发展农耕的西北侧,汉族则多数聚居在另一侧,历史上,胡焕庸线是中央集权的王朝直接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边界线,也可以密集观察到汉族和少数民族文明的冲突与融合。
      这条千年间切割了荒凉繁华的分界线,是否可能在现代国家的技术革命中发生松动?这一进程,又会将我们带向何处?带着对民族融合、资源博弈,思潮变迁等议题的关注,本项目于2016 - 2017年间展开,暂结于一场五千五百公里的全国公路旅行。